一、体育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,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相结合,让学生把运动生理学、运动美学、运动力学与体育运动实践锻炼结合在一起,通过实践锻炼,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,克服运动过程中出现的懈怠心理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,适宜地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,结合学生的性别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,落实体育教学的目标,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适应能力,尤其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,对于一些不爱运动、身体素质弱的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教学,让他们树立信心,积极参与体育活动。在体育训练中,教师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,采用循序渐进的策略,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,减轻心理压力,提升教学的实效性。
比如,在中长跑训练时,学生一般都会产生畏难情绪,这时老师可让学生先进行接力短跑游戏活动,学生在竞赛中,不但进行了热身,还通过小组间的比赛提高了参加比赛的信心,长此以往,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畏难情绪就会逐渐消除,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主动接受,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抗压能力,培养了学生积极上进的健康心理。 二、优化体育教学环境,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1.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,教师要以生本理念来指导教学,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,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,通过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,让学生养成互帮互助的习惯。比如,课前的三人足球赛活动,采用三人一组的形式,让两个学生以5米间距站好,其中一人带球从胯下踢过,快速跑到对面去停球,这个游戏学生的参与面广,兴趣深厚,整节课的教学内容都能得到实现,课堂教学效果良好。因为一个体育活动项目往往需要以团队或小组的形式来完成,让学生在和谐、良好的氛围中体验成功和合作的快乐。 2.运用游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运用多种教学策略,打破传统的单一理论教学形式,适当地引进游戏教学的方式,通过体育活动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,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。比如,常见到的“接力跑步、跳绳”等,先向学生讲明游戏的规则,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竞争活动中真正体味到协作的力量,培养他们团结合作、不服输的精神,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和胜利的喜悦。
南京慧好事复读学校 |